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:娱乐至死的后真相时代

美国电影评论713阅读模式

注:原文发布在本人曾经运营的公众号“番番电影”,因公众号注销,因此转到自己博客之中,以做留存。

原作者:Alfredo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这部电影作为一部传记片,带着纪录片的风格,记录了一代传奇的诞生,那个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,对于那个时代的人,对于皇后乐队的记忆,将贯穿一生。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皇后乐团(Queen)的音乐对成长于七、八〇年代的摇滚乐迷来说,自然是颇为熟悉的,或许其影响力更延续到了千禧年后。乐团除了在商业上的成功,也创作出多首深入大众意识的经典歌曲,主唱佛莱迪墨裘瑞(Freddie Mercury)争议的同志形象,充满戏剧性的高亢嗓音和音乐风格,加上英年早逝的悲剧,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。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爱乐之城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多年前即听闻皇后乐团传记电影展开製作的消息,最早的主演人选是充满争议的喜剧演员萨夏拜伦柯恩(Sacha Baron Cohen),他的长相和佛莱迪有几分神似,狂放的表演风格也颇契合其舞台形象,但接下来数年间不时传出演员和身兼製片的皇后乐团成员 — — 吉它手布莱恩梅(Brian May)与鼓手罗杰泰勒(Roger Taylor) — — 就电影故事方向产生歧见。柯恩过去的电影演出常充满恶搞过火的文化嘲讽,他对呈现佛莱迪狂欢纵慾的私生活十分感兴趣,这对乐团来说当然无法接受。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之后,电影幕前幕后的阵容多次更换,最后主角重任落在因主演电视剧集《骇客军团》(Mr. Robot)展露头角的雷米马利克(Rami Malek)身上。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 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我总觉得这个人演什么都像黑客,可能是演技太好了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导演则是由曾执导《刺激惊爆点》《X战警》的布莱恩辛格(Bryan Singer)担任。电影于2017年开拍,却因导演无故缺席以及和剧组演员不合的传闻,片商于杀青前两週临时宣佈更换导演,在短暂的停拍后,最终电影由戴克斯特佛莱契(Dexter Fletcher)接手完成。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57013.html

片名取自乐团最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,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(Bohemian Rhapsody)于2018年上映,北美影评圈随即传出一片恶评,但显然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受影响,电影全球票房热卖,同时也在奥斯卡奖季获奖无数,最终拿下了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。图片

一部超长的音乐录影带

我原本因为恶评如潮而打算放弃观赏本片,但实在好奇影评和观众之间的落差何在,进戏院一探究竟后,果然是看得叹为观止乐不可支。不过我惊叹和欢乐的点大概和多数观众不一样,影评人对本片的恶评其实都是真的,电影商业、媚俗、保守和装模作样,脸不红气不喘的程度甚至带点坎普风(Campy)的趣味,就像是一部超长版的皇后乐团音乐录影带。

电影当然是乐团原声金曲大放送,情节看不到多少音乐创作的脉络,反而特意请来麦克迈尔斯(Mike Myers)客串演出虚构的唱片公司主管,来提醒观众他当年主演的《反斗智多星》(Wayne’s World, 1992)对本片标题曲的引用;或是情节半路强调歌曲〈We Will Rock You〉中和乐迷互动的设计,摆明是为了唤起观众对这首运动场国歌的印象,大众记忆成为电影著重的焦点所在。

 

剧本更充满音乐传记电影的套路,把佛莱迪墨裘瑞的生平,以浪子回头的叙事重新诠释,在电影辅导级的尺度与脉络下,佛莱迪身陷狂欢纵慾的深渊,展示出其印度族裔出身的文化焦虑,与鬼鬼祟祟的同志欲望所带来的孤寂与困惑。

初恋女友和乐团伙伴所代表「安全正向」的异性恋中产家庭价值,成为包容他回头是岸的救赎。当然电影后段安排了佛莱迪现实人生中最后相守的男友出场,以一场与父母简短和解的戏,将角色的同志身份和文化认同落地轻放,而身染艾滋病,则成为他过去放荡生活所必需付出的代价。

剧本特地把佛莱迪墨裘瑞确诊AIDS的年份提早了两年,以便让角色和团员们来场真心告白,使得留名摇滚乐史的1985年援助生命(Live Aid)演唱会,成为乐团破镜重圆的复出表演,虽然实际在历史上他们从没解散过。这场短短二十分钟的演唱,在电影中变成角色在面对来日无多的複杂情绪下,在舞台上绽放生命的最后激情。影片收尾在台上热力演出与台下痴迷欢唱所交织出的高潮,佛莱迪日后死亡的阴影与悲剧,只留在片尾的一行字幕。

 

传记电影免不了采取戏剧化的改编,但电影大费周章地完整重现Live Aid的演出奇观,在佈景、动作与造型等物质元素上逼近真实。另一方面,透过镜头、剪接与戏剧情节,在表演背后加上颇为煽情的人物动机,强化情绪的同时,也矛盾地简化了经典现场原本承载的力量。尤其演唱会的时代背景,正处于八〇年代流行乐坛慈善赈灾的风潮,电影镜头不时切到不断涌入的捐款电话做为演出成功的象徵,更昭告整部电影像是时光倒退般地商业、浅薄与表面。

历史重演与未竟的真实

然而有趣的是,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受到观众的热爱与影评的批评,和皇后乐团当年在乐评的批评声中,逐渐爬上商业高峰的历程有些许类似。乐团早年从硬式摇滚转向华丽摇滚,除了纳入歌剧和声,更逐渐加入斯可等流行乐风,引起不少乐评的质疑。而佛莱迪墨裘瑞日益鲜明的华丽扮装,到八〇年代一反摇滚传统,打扮成「Castro Clone」风格的同志猛男形象,更让不少乐迷无所适从。

之后几次充满政治争议的巡回演出,包括无视争议前往军事独裁的阿根廷,以及不顾联合国禁令前往种族隔离的南非,「我们为了群众演奏」「我不喜欢写政治讯息歌曲」是团员们的辩䕶。然而,皇后乐团的声势从盛极一时开始逐渐下滑,加上面对当时朋克与新浪潮音乐的挑战,他们的音乐生涯在1985年之前,似乎逐渐走到了尽头。但是Live Aid的演出扭转了一切,像是全球乐迷透过电视转播,终于再次跟上皇后乐团。当佛莱迪掌握全场观众的心跳,所有的政治与性别形象争议都不再重要,只有音乐的激情与欢愉,才是唯一的真实。

 

Live Aid的三十年多后,皇后乐团的传记电影或许可以是一个重新回望过去的机会,看一位印度移民之子,如何在资本主义日渐扩张、全球娱乐文化改头换面的时代,建构出新的文化身份,佔据当时流行文化的中心;加上同志身体形象的变化,和整个八〇年代的爱滋风暴,佛莱迪墨裘瑞这个人物,实在是包含太多可供挖掘的题材与符号。但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并没有影评想看到的深刻与严肃,正因为乐团主导自身历史的话语权,电影的通俗保守,保护了乐团的形象和商业价值,而十分讽刺却也理所当然地证明了,现在这样的电影才是观众想要的。

娱乐至死的后真相时代

据说佛莱迪本人生前极度保护隐私,或许对他来说,舞台上的身份比舞台下的真实面貌来的更为重要。雷米马利克诠释的佛莱迪,就像是种佛莱迪式的舞台装扮,情节无意间产生的恶搞趣味,以及银幕内外同声一气的欢乐,加上演员惊人的表演能量,这一切就如同皇后乐团令人兴奋激动的音乐一般,也可以是一种佛莱迪墨裘瑞传记电影该有的样子,尤其在这样娱乐至死的年代,严肃与深刻都失去了力量。吉它手布莱恩梅在反击影评人对影片的批评时表示:「这是部描绘出真实的电影,以相当写实、坦诚但娱乐的方式……我想佛莱迪会说娱乐是第一要务。

这样看来,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从逝者隐私背后的真实、当事人的自我包装和观众期待的多方夹缝中,扭捏拼贴出一个迎合各方需求的娱乐叙事,最后终究是成功的。这部电影在2019年的奥斯卡奖颁奖舞台大放异彩,获得最佳男主、最佳音像、最佳剪辑等四个大奖,可以说是实至名归,也是近十几年来音乐传记类电影的经典之作。

 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