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冷面书生
整天吐槽这个是陨石坑不填,那个是马蜂窝作者,现在我也要为之前吹过的牛,正式开始买单了。今天要写的书就是亲王的《风起陇西》(祥瑞御免)和麦加的《风声》,目的很简单,除了炫耀文字技巧之外,还要向大家证明我也是博览群书,涉猎颇广。
《风起陇西》是描述三国时期的一部谍战小说,作为诸葛丞相的一名忠实粉丝,以及一个伪兵器爱好者,来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,几种中国古代著名的冷兵器。因为制作这些冷兵器的图纸,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诸葛连弩、木牛流马,这些名词在《三国演义》后期出现频率相当高的,尤其是诸葛连弩,是蜀军当年的杀手锏,魏国军队最怕的就是这个。后来宋朝著名的神臂弓,是当时兵器发展史上的巅峰,唯一能让宋军和蒙古铁骑对抗的兵器。
清代著名大臣纪晓岚先生,就曾在《永乐大典》中发现神臂弓的部件图,但是没有总配图,穷尽了他的聪明才智,也没有仿制成功,所以他认定神臂弓是不存在的,只是一个传说而已。所以,前不久看到新闻中说民国时打猎的弩,能远远超过神臂弓射程,几乎达到现代半自动步枪的精准射程,我就暗骂一句:”娘匹希,一群不学无术的傻逼记者。“
还有某央视的《走近科学》节目,前几年有一期针对诸葛连弩做了专题,说是一名民间认人士仿制出了”诸葛连弩“,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射程都相差甚远,根本不可能大规模装备部队,所以认定诸葛连弩的传说是假的。其实知道上述历史的人,都应该清楚,纪晓岚大学士兼吏部尚书,一个大清国正部级高官,凭他手中的资源,在有图纸的情况下,还仿制不出宋代的精锐兵器。
一个普通的民间人士,在粗制滥造的手工仿制、并未经过严谨考证的情况下,就要否定一个千年前的精密兵器,这很央视。当然,我并不是说现代工艺不如之前,老祖宗就是好的那一套,不是我的观点。现代的锻造工艺,完全可以仿制出越王勾践剑那样的兵器,包括各种名窑的瓷器,比如我们河南的汝瓷,用现代的烧制技术,已经仿出出媲美古代官窑的瓷器。只是,现代人做出这些,是通过现代的先进工艺,达到存世文物的水准,但是,无法还原古时候那种落后工艺制作出同样的产品,这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。
回到正题,亲王的这个故事讲的还是比较严谨的,首先是诸葛连弩是个系列兵器,有大小各种型号,并且生产工艺也是在不断改进的,图纸、原料、工匠之间的调配,都有着严格的流程。其中最为关键的图纸调阅,就像现在的核弹开启一样,需要多个不同部门的人,同时用印戳才行。
故事的核心就是魏蜀之间的间谍战,故事的主线就是魏国大将和情报人员,要盗取蜀汉的诸葛连弩图纸,仿制出来对抗蜀军。这个故事讲的是一波三折,不仅有魏蜀之间的暗战,还有蜀吴之间的阳谋对抗,猪脚自以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,结局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只是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,完全按照着大人物的意志在走动。
结局严格地说是,所有的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,最后都死了,所以,这场谍战中究竟谁是双面间谍,谁是敌我双方的内线,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描述。因此,这个结局很亲王(祥瑞御免),举个栗子,亲王曾经写过一部小说,写了一半太监了,好几年之后突然更新写了一个结局,天上掉下来一颗陨石,把所有人都砸死了。谍战小说中的大腕,不得不说麦加,他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,但是我只看过一部,也就是《风声》。当初我是先看的电影,过了很久才读的书,因为电影拍得确实太一般了,周公子一人扛起下了整部戏的亮点,相比之下,李冰冰只能算是个花瓶,后来周公子出演的《听风者》更是惊艳四方,范晓萱更是完全沦为陪衬了。
读了书之后才发现是本神作,这才明白电影里为什么要改成这样的,因为不这样改变的话,很可能当初就上映不了,至于为什么,容我接下来慢慢说。
这本书分为《东风》《西风》《静风》三个章节,电影里那套乏善可陈的剧情,就是改编自《东风》,原著中给作者口述故事的那位教授,李宁玉是他的姑姑,也就是在原著中真正的老鬼。这位教授说的话,是非常有煽动性的,那就是人类的想象力,远远比不上帝的鬼斧神工。由于这本书读过的时间有些久了,原话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说,大概意思是这样。
如果只有《东风》这个章节的话,那这本书就只是个很平凡的故事,离神作还要差得远,精华部分是在《西风》里,也就是作者故事里讲的,《东风》出版后,遭到了上层的巨大压力。究其原因,是来自台湾那边一位高层老人的指示,作者去面见这位老人之后,听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,于是就有了书中的章节《西风》。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的亲历者顾小梦,讲故事的教授就是她和李宁玉哥哥潘老的儿子,东风里的故事,正是潘老经常讲给儿子听的。
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,就像历史一样,虽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尽管有人为尊者讳,为贤者隐,也没有人能够抹掉所有的痕迹,但凡有蛛丝马迹留下来,通过合适的方法就能抽丝拨茧般找出真相。如果说亲王的《风起陇西》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,麦加的《静风》已经揭示了答案所在,通过各种细节的交叉对比,谁描述的更加合理,更符合情报人员的作风,以及在整个事件中存在的漏洞更少。
之所以现在推崇这本书,就是想让大家培养一个独立思考的习惯,诚然,现在不论是生活中,还是在网络上,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信息倾泻而来,各种谣言和阴谋夹在其中。在现状不可能有太大改变的情况下,我们如何不随波逐流,人云亦云,独立思考是个很重要的工具。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6293.html
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6293.html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6293.html 《风起陇西》是描述三国时期的一部谍战小说,作为诸葛丞相的一名忠实粉丝,以及一个伪兵器爱好者,来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,几种中国古代著名的冷兵器。因为制作这些冷兵器的图纸,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诸葛连弩、木牛流马,这些名词在《三国演义》后期出现频率相当高的,尤其是诸葛连弩,是蜀军当年的杀手锏,魏国军队最怕的就是这个。后来宋朝著名的神臂弓,是当时兵器发展史上的巅峰,唯一能让宋军和蒙古铁骑对抗的兵器。
清代著名大臣纪晓岚先生,就曾在《永乐大典》中发现神臂弓的部件图,但是没有总配图,穷尽了他的聪明才智,也没有仿制成功,所以他认定神臂弓是不存在的,只是一个传说而已。所以,前不久看到新闻中说民国时打猎的弩,能远远超过神臂弓射程,几乎达到现代半自动步枪的精准射程,我就暗骂一句:”娘匹希,一群不学无术的傻逼记者。“
还有某央视的《走近科学》节目,前几年有一期针对诸葛连弩做了专题,说是一名民间认人士仿制出了”诸葛连弩“,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射程都相差甚远,根本不可能大规模装备部队,所以认定诸葛连弩的传说是假的。其实知道上述历史的人,都应该清楚,纪晓岚大学士兼吏部尚书,一个大清国正部级高官,凭他手中的资源,在有图纸的情况下,还仿制不出宋代的精锐兵器。
一个普通的民间人士,在粗制滥造的手工仿制、并未经过严谨考证的情况下,就要否定一个千年前的精密兵器,这很央视。当然,我并不是说现代工艺不如之前,老祖宗就是好的那一套,不是我的观点。现代的锻造工艺,完全可以仿制出越王勾践剑那样的兵器,包括各种名窑的瓷器,比如我们河南的汝瓷,用现代的烧制技术,已经仿出出媲美古代官窑的瓷器。只是,现代人做出这些,是通过现代的先进工艺,达到存世文物的水准,但是,无法还原古时候那种落后工艺制作出同样的产品,这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。
回到正题,亲王的这个故事讲的还是比较严谨的,首先是诸葛连弩是个系列兵器,有大小各种型号,并且生产工艺也是在不断改进的,图纸、原料、工匠之间的调配,都有着严格的流程。其中最为关键的图纸调阅,就像现在的核弹开启一样,需要多个不同部门的人,同时用印戳才行。
故事的核心就是魏蜀之间的间谍战,故事的主线就是魏国大将和情报人员,要盗取蜀汉的诸葛连弩图纸,仿制出来对抗蜀军。这个故事讲的是一波三折,不仅有魏蜀之间的暗战,还有蜀吴之间的阳谋对抗,猪脚自以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,结局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只是一颗任人摆布的棋子,完全按照着大人物的意志在走动。
结局严格地说是,所有的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,最后都死了,所以,这场谍战中究竟谁是双面间谍,谁是敌我双方的内线,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描述。因此,这个结局很亲王(祥瑞御免),举个栗子,亲王曾经写过一部小说,写了一半太监了,好几年之后突然更新写了一个结局,天上掉下来一颗陨石,把所有人都砸死了。谍战小说中的大腕,不得不说麦加,他的很多小说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和电影,但是我只看过一部,也就是《风声》。当初我是先看的电影,过了很久才读的书,因为电影拍得确实太一般了,周公子一人扛起下了整部戏的亮点,相比之下,李冰冰只能算是个花瓶,后来周公子出演的《听风者》更是惊艳四方,范晓萱更是完全沦为陪衬了。
读了书之后才发现是本神作,这才明白电影里为什么要改成这样的,因为不这样改变的话,很可能当初就上映不了,至于为什么,容我接下来慢慢说。
这本书分为《东风》《西风》《静风》三个章节,电影里那套乏善可陈的剧情,就是改编自《东风》,原著中给作者口述故事的那位教授,李宁玉是他的姑姑,也就是在原著中真正的老鬼。这位教授说的话,是非常有煽动性的,那就是人类的想象力,远远比不上帝的鬼斧神工。由于这本书读过的时间有些久了,原话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说,大概意思是这样。
如果只有《东风》这个章节的话,那这本书就只是个很平凡的故事,离神作还要差得远,精华部分是在《西风》里,也就是作者故事里讲的,《东风》出版后,遭到了上层的巨大压力。究其原因,是来自台湾那边一位高层老人的指示,作者去面见这位老人之后,听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,于是就有了书中的章节《西风》。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的亲历者顾小梦,讲故事的教授就是她和李宁玉哥哥潘老的儿子,东风里的故事,正是潘老经常讲给儿子听的。
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,就像历史一样,虽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尽管有人为尊者讳,为贤者隐,也没有人能够抹掉所有的痕迹,但凡有蛛丝马迹留下来,通过合适的方法就能抽丝拨茧般找出真相。如果说亲王的《风起陇西》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,麦加的《静风》已经揭示了答案所在,通过各种细节的交叉对比,谁描述的更加合理,更符合情报人员的作风,以及在整个事件中存在的漏洞更少。
之所以现在推崇这本书,就是想让大家培养一个独立思考的习惯,诚然,现在不论是生活中,还是在网络上,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信息倾泻而来,各种谣言和阴谋夹在其中。在现状不可能有太大改变的情况下,我们如何不随波逐流,人云亦云,独立思考是个很重要的工具。文章源自原紫番博客-https://www.yuanzifan.com/6293.html
1F
分析点评的很不错,这个博客我喜欢,会没事常来看看的~
2F
第一个没看过,但是感觉风声拍的确实不太好,有一些败笔,小说更精彩